麻園頭溪的故事

   三百年前的台中市,那時是一處樹蔭遮天、荒草遍野的地方。到了康熙皇帝初年,才有漢人來到今日南屯的附近開墾。康熙皇帝四十五年左右,清朝諸羅縣北路營的將軍張國,以及他的部下劉源沂、黃鵬爵,才逐漸邀集漢人到今日南屯及西屯邊緣附近開發。到了乾隆皇帝初期(大約公元一七四○年左右),麻園頭的地名終於誕生了。

   在開墾的人群中,以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太平寨的曾曰堤、曾曰坦、曾曰均三兄弟,最早來到大約是向上路以北、西屯路以南、忠明路附近的地方。而這個地方,由於經常缺水灌溉,土地沒有辦法種植水稻,於是大家只好種植耐旱的黃麻;在種植最多時,面積大約有一百八十公頃左右。由於這裡有一大片的麻園,而移民來的人,又大多定居在這一大片麻園的起頭處;於是這個聚落的地名,就被稱為麻園頭。而在麻園頭旁邊的那條溪流,就被稱為麻園頭溪了。

   台灣光復以後,麻園頭的這塊土地,被劃分為公正、忠明兩里。隨著都市的繁榮,如今又化分為忠明、忠誠、中興、公正、公益五個里。而今日的公正里,就以麻園頭溪為界線,跟忠明里、公益里、昇平里、土庫里隔溪相望。至於今日的麻園頭溪旁,再也看不到黃麻的影子了;所見的只是矗立兩旁一棟棟巍峨的建築物,和一片翠綠的樹蔭。